秋意渐浓时一轮明月高悬,空气中仿佛飘着桂花香和月饼的甜味。街边的灯笼早早挂起,孩子们捧着柚子灯跑过老我们围坐在院子里絮絮叨叨说着嫦娥的故事。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千家万户上演,那些流传千年的习俗就像一根红线,串起了天南地北的思念与欢笑。
说起中秋的夜晚,最热闹的莫过于各家各户的庭院。在江南水乡,竹条扎的灯船漂在河面,烛光映着粼粼波光,仿佛银河坠入人间。而在广东潮汕,瓦片叠成的九层塔上插满香烛,火光层层叠叠直冲云霄,老我们说这是给月宫里的仙人指路。去年在广西旅行时我还见过村民用竹篾编成三米高的「庆丰收」灯牌,孩子们举着火把绕着灯牌追逐,笑声惊飞了稻田里的萤火虫。这些燃灯的习俗,何尝不是把人间烟火织成了天上的繁星?
月饼的香气总能勾起儿时的记忆。奶奶总在中秋前半个月就张罗着炒瓜子、剥核桃,案板上的青红丝像彩虹般铺开。她用香油和的面团裹着五仁馅,模具压下去再抬起来,饼皮上就绽开朵朵莲花。现在市面上的流心奶黄、冰皮榴莲固然新奇,但咬开老式月饼时簌簌掉落的饼渣,分明还沾着旧时光的温度。去年中秋拜访苏州朋友,她家竟还保留着「供月」的习俗——八仙桌上摆着切成莲花状的西瓜,月饼要叠成宝塔形,最顶上那块必定要留给远行的家人。
赏月的雅趣自古便不同。唐代诗人要在曲江池畔饮酒赋诗,宋代的酒楼早早搭起赏月高台,歌女抱着琵琶唱「但愿人长久」。如今在杭州西湖,画舫载着游客驶向三潭印月船头姑娘的汉服衣袂被晚风轻轻掀起;而在北京胡同里,大爷们支起望远镜对着月亮找环形山,孩子们举着手机非要拍出「超级月亮」的效果。最难忘是在敦煌鸣沙山,十几个陌生人围坐在沙丘上分食囊饼,当月光洒满月牙泉时不知谁吹起了埙,苍凉的古调伴着驼铃在戈壁滩上飘远。
有些习俗藏着意想不到的智慧。广西壮族的「偷月亮菜」最好玩,未婚姑娘们趁着月色「偷」走别家菜地的南瓜,被「偷」的人家反而乐呵呵的,据说这样来年瓜果会更丰收。福建沿海至今保留着「抛帕招亲」的旧俗,中秋灯市上姑娘们将绣帕抛向心仪的小伙,若两人花色配对成功,媒人第二天就会上门提亲。去年在云南傣寨过中秋,家家户户将新收的稻穗扎成束挂在门前,孩子们举着糯米做的「月亮粑粑」满村跑,糯米香混着稻谷香,这是最地道的秋天味道。
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就像月光下的露珠,既折射着古老农耕文明的智慧,又映照着现代人对传统的创新诠释。当我们在阳台上摆起电子灯笼,在家族群里发月饼红包时何尝不是在用新的方式延续着「千里共婵娟」的情意?或许未来的某天太空旅行的游子会在空间站里分食3D打印的月饼,但抬头望见的那轮明月永远会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