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汉曲老黄历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日历,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曲老黄历的世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一、汉曲老黄历的起源与发展
汉曲老黄历,又称汉历、老黄历,起源于中国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以农历为基础,记录了每年的节气、吉日、宜忌等内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指导。
在古代,人们相信“天命”和“鬼神”,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安排。因此,汉曲老黄历中的吉日、宜忌等内容,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趋吉避凶,求得平安幸福。
二、汉曲老黄历的主要内容
汉曲老黄历主要包括以下
1. 节气:记录了每年的24个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满、夏至、大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
2. 吉日:根据天干地支、五行等理论,挑选出一年中适宜举行婚嫁、开业、搬家等活动的日子。
3. 宜忌:根据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等理论,列出每天的宜忌事项,如宜出行、宜祭祀、宜动土、宜结婚等。
4. 黄道吉日:指一年中适宜进行各种活动的日子,如黄道日、月黑日、月望日等。
5. 农事谚语:记录了古代农民的生产经验,如“立春下雨,万物复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
三、汉曲老黄历的文化内涵
1. 阴阳五行:汉曲老黄历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和谐。
2. 天干地支:汉曲老黄历以天干地支纪年,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时间序列的重视。
3. 生肖文化:汉曲老黄历中的宜忌事项,与十二生肖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肖的崇拜。
4. 农耕文化:汉曲老黄历中的农事谚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
四、汉曲老黄历的现实意义
1. 传承文化:汉曲老黄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指导生活:汉曲老黄历中的宜忌事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趋吉避凶,求得平安幸福。
3. 研究历史:汉曲老黄历记录了古代的生产、生活、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汉曲老黄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智慧。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汉曲老黄历的优良传统,让这份古老的智慧结晶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下是一份汉曲老黄历的示例表格:
日期 | 节气 | 宜 | 忌 |
---|---|---|---|
2023年1月22日 | 大寒 | 出行、祭祀 | 安葬、嫁娶 |
2023年1月23日 | 腊八节 | 祭祀、祈福 | 破土、动工 |
2023年1月24日 | 小年 | 祭祀、祈福 | 安葬、嫁娶 |
2023年1月25日 | 除夕 | 祭祀、祈福 | 安葬、嫁娶 |
2023年1月26日 | 春节 | 祭祀、祈福 | 安葬、嫁娶 |
通过这份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汉曲老黄历在指导人们生活方面的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汉曲老黄历的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平安和幸福。
1.写农历节日的诗句有哪些 1·新年:《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端午:竞渡曲唐·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3·七夕: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行香子宋·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3·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踏莎行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4·中秋: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中华日历以前的精美句子 1、我可以微笑着听你说你们的故事,但真的打不起笑脸听你说你们的关系。
2、如果。所有的伤痕都能够痊愈。如果。所有的真心都能够换来真意。如果。所有的相信都能够坚持。如果。所有的情感都能够完美。如果。依然能相遇在某座城。单纯的微笑。微微的幸福。肆意的拥抱。该多好。可是真的只是如果。
3、有人说,青春仿佛是朵素洁的昙花,来不及铺张、来不及遐思,甚至来不及弥补欠缺和瑕庛,就那么匆匆地谢了。
4、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5、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3.黄历上的诗句谁写的相传是由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因此也称皇历。
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
由来:中国最晚在秦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作为人民的生活指导手册。大约从宋朝开始,历书中出现“冲煞忌宜”的术数内容。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
黄历的术数内容常被批评为迷信。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颁行的黄历就删去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台湾日治时期的黄历,也只有“宜”而无“忌”;台湾光复后,又全都恢复了。
古时历书系由钦天监发布,民国之后则是由五术、择日师排出“通书”,各地命相师可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或卖出版权由公私机关印行当赠品。千馀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目前台湾地区每年印制的黄历大约为五、六百万本左右。不少现代人仍然对黄历有很深的依赖。学者认为,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对择吉思想的笃信不疑。
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来;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而吉凶也是根据天干、地支阴阳交错而来。
4.古人描写农历正月初一的诗句有哪些王安石《元日》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己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5.关于农历七月初七的古诗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词(唐)崔颢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七夕(唐)崔涂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
6.关于日的诗句 1.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清。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岛》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燕门太守行》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7.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
8.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天。宋·王令《暑旱苦热》
9.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2.惟有日斜溪上思,旧旗风影落春流。唐·陆龟蒙《怀宛陵旧游》
13.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4.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宋·苏轼《新城道中》
15.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唐·张耒《初见嵩山》
16.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南朝·吴均《山中杂诗》
17.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2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
22.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
23.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诗经·君子于役》
2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陌上桑》
2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唐·李白《行路难》
27.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29.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3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
3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唐·温庭筠《望江南》
3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
3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宋·晏姝《浣溪沙》
3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7.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近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3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7.从正月到腊月关于农历节曰的诗句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
中秋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实用的老黄历
又是一年双11。
笑着下单,哭着还卡,发誓来年一定克制欲望洗心革面认真过好每一天……
去年的你,也是这么立的flag:)
被现实打脸,翻日历可以帮助心灵快速重建。
一个简单操作,让昨天翻篇,「今天又能重新做人」的错觉。
2022怎么翻?
我们8款日历,开箱实测:
△贴心刨除了你的同事一定会买的豆瓣、果壳日历。
1
今天也是爆锤养身谣言的一天
医生《健康日历》
医生出品的《健康日历》是居家旅行必备的「谣言粉碎机」。
「手脚冰凉不是病」「WiFi辐射对人体无害」「不存在酸碱体质」……每日一则健康,命中养身谣言。
送爸妈,送爷奶,守护智商税,!!!马上转发!!!
除了擅长瞎说大实话,健康日历的涉猎话题也极其广泛。
既有「小龙虾吃不死人」的饮食科普,也有「洗脸后不要风干」的护肤小贴士。
健康日历 2022的玩法背板有吸铁石,随意盘盘,就能吸住稳。
动图:医生设计团队
健康日历的价格,在一众红日历中,非常良心。
不论哪个电商,基本50元左右就能把这台2022最新款谣言粉碎机抱回家,双11还有折扣,买到赚到,错过再等一年。
适宜人群:与脑白金消费客群完美重叠
售价:原价98实际到手价49
购买:当当/京东
2
今天也是丧气满满的一天
汤日历
366天,366种负能量。
每天都是丧气满满的一天。
24个节气,24次暴击。
过节喝汤,趁热服用,包治。
汤日历感觉像是拿 word做的设计,装帧略显粗糙,手绘小没什么。
胜在每一句吐槽直击社畜内心。
告别丧气的之一步,就是学会自嘲。
如果生活了你,那就回去。
适宜人群:需要提升心理抗压能力的社畜
售价:69元双11价56元
购买:
3
今天也是日子不够用的一天
单向历·倒计时版
作为红日历鼻祖,《单向历》从去年开始推出了毫无人性的「倒计时版」。
加粗加大加黑的数字,从新年之一天就警钟长鸣,提醒您余额不足。
曾经,单向历只是贴心的朋友圈文案bot。如今它就像一枚引线持续燃烧366天的,时刻散发焦虑,鞭策文艺青年奋发图强。
作为年轻人的老黄历,单向历的「每日宜、忌」大有看点。虽然有时候,前后矛盾,令人。
之一天鼓励你较劲
第二天又劝你别逞强
to Buy or not to Buy
that’s a Question
到底是活出自己?
还是融入乌合之众?
到底找不找妈
️️️
「倒计时版」单向历只有白色一种。「标准版」有铸黑、曙红、黑金三个配色可选。
今年,单向历还首次推出了「定制版」。配什么文案,大宜、大忌,都由你做主。
△「标准版」三种配色
不过,你也只能做主一天。
366天,仅限定制其中 1页,贵 60块钱,等 40天发货。
适宜人群:拖延癌晚期朋友圈文案困难户
售价:【倒计时版】118元【标准版】铸黑98元曙红108元黑金188元【定制版】铸黑157元曙红167元黑金277元倒计时177元
购买:京东/天猫「单向空间旗舰店」双11有促销
4
今天也是博学的一天
湛庐珍历
2022《湛庐珍历》是湛庐文化与大英图书馆的联名。
的珍贵手稿、世界上之一本摄影集、精美实用的医生年鉴……一本日历,把大英图书馆搬回家。
△大英图书馆有超过1.5亿件品,除了书籍、报纸和,还有许多名家手稿。甚至收了雪莱和勃朗特的头发!
△皮质封面、书脊,厚重庄严
瞟一眼外观,特别像牛津英汉词典,拿在手上沉甸甸。
郑重翻开,大英图书馆的宝,在眼前徐徐展开。
△ 1月1日无所不包的手记
手记,15世纪用意大利语写成。由于镜像书写,手稿看起来有些奇怪。如果从镜子里反过来看,就顺眼多了。对于左撇子来说,镜像书写不会把纸蹭脏,还能保密。
△ 2月14日全世界最早的情人节卡片和诗
16世纪,法国的奥尔良公爵查尔斯,作为战俘被囚禁在伦敦塔上25年。他在漫长的囚禁生活中,非常思念自己远在法国的妻子。于是,他创作了一首情诗表达自己的爱。这首诗也常常被称作“之一首情人节献诗”。
长得像英文词典,打开一看,还真的是英文词典。为数不多没有阅读障碍的汉字,只有最下一行的星期几、什么节日。
越往后翻,越觉得自己读书少,翻十多页,才能遇见一个熟人。
△,终于有个认识的了
与其说是日历,2022《湛庐珍历》更像一本书。
甚至装帧太过高级,让人根本不忍心撕,稍不小心折了页,都感觉是玷污了人类智慧殿堂。
△编日历的人早就料到你读书少,微信扫码,可以在小程序收听每日涨姿势
研究半天也没弄明白怎么把它美观地立在桌上。
也许,它就是不想着,只想安静躺着做一本的书吧。
适宜人群:想学英语的
售价:129.9元双11对折
购买:京东
5
今天也是好好读书的一天
企鹅日历
1935年,英国人 Allen Lane在买烟时突发奇想:书为什么不做得和香烟一样,轻便易携带,随时可翻阅?
于是他创办了企鹅出版社,用小本平装书让精英读物揣进口袋。如今企鹅是世界更大的出版集团之一,1年能卖 7亿册。
《企鹅日历2022》收录了300多位文学,及其经典代表作。
12个月对应12种插画风格,每天的主角都有巧妙安排。比如,1月8日是·的生日,那么当天介绍的书目就是《时间简史》。
作
家
出
生
啦
著
作
出
版
啦
作
家
出
事
啦
日历页脚附有书摘一段,助你「读过≈读过一本书」的心理安慰。
逢节日或24节气,出版社当家 IP小企鹅会出来卖个萌。比如在植树节种一棵梭梭树,立夏那天撑个遮阳伞。
值得一提,企鹅日历撕起来很爽!
前面的单向历、健康日历都是装订好的,要沿裁切线小心翼翼,不然会撕成狗啃。
企鹅日历简单胶封,随便怎么撕都顺滑、齐整,非常适合手残党+症。
支撑方式也和前面不太一样。
△鹅子得很稳。
适宜人群:真/伪文学爱好者皆宜
售价:128元
购买:京东
6
今天也是好好读小人书的一天
千人历
时间倒回60年。
那时,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不追剧、不吃瓜,追的都是连环画。
图片:微信「九口山」
设计团队九口山,与上海美术出版社联手推出的《千人历》。
从经典的连环画中,每日提炼一个人物绣像,集结成册。
相信我,拿这个送爸妈爷奶,他们一定像饭圈女孩亲眼见到偶像一般激动得哭出来。
《千人历》装帧很美,有种高级的拙朴感,分基础版和收版两个版本。
内容一致,只是收版多一个金属小揪揪。
可立,可挂。
适宜人群:80后往前的长辈朋友们
售价:标准版98元收版108元
购买:
7
今天也是少而美的一天
好日字历
活得累,是因为当断不断的欲望太多。
一本《好日字历》送给渴求断舍离的朋友。
右下小字标注日期,配上 cheering up的简短文字。
没有指点人生的金句名言,也不想用科学、人文知识轰击你的大脑,就想每天对你 say个 hi~
少即是多,如沐春风。
图片:「方式商店」
日历附送一卷胶带,可以随意贴。(纸背面用来写信,也挺浪漫啊)
可挂,可立,两种打开方式。
适宜人群:日系小清新
售价:108元双11价88元
购买:「方式商店」
8
今天也是信息量炸裂的一天
老黄历
红日历动辄上百元,6块8包邮的复古老黄历,实属业界良心!
热闹喜庆的封面设计,密密麻麻的文案排版,与上一款《好日字历》走向极简 VS至繁的两个极端。
除了诸事不宜的提醒,还有风水指南、星座运势、格言金句……
我又换了一本设计简约、字比较少的老黄历,主打实用生活妙招。内容包罗万象,每日一则,醐醍。
内容接地气,同时兼具无法辩驳的科学性。
令隔壁健康日历惊坐而起。
老黄历是不是瞎编的?
带着(叵测居心)好奇心,我们随机翻开 2款老黄历,做了个实验:对比它们在同一天的「宜」「忌」内容是否冲突。
综上,老黄历不是瞎编!而是有据可循!至于到底是怎样一种玄妙规律,我等门外汉不可参透
适宜人群:男女老少咸宜
售价:6.8包邮
购买:
▂▂▂▂
不管买什么日历,很多时候都会忘记翻。
某天突然想起,才发现日历已经结满灰尘,时间还停在上个星期。
△我司摄影师就比较厉害了,他的2022年日历还乱糟糟停在7月4日。
这么看来选日历和立flag,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你以为选日历就是在选以什么样的姿态度过新的一年。其实都是幻觉。
所以呢,2022年,你想怎么翻?
/
文案=周古月
摄影=黄大头
『 HANS话题』
你最喜欢哪本日历?
双11还有哪些剁手推荐?
今天留言区,一起种草。
×
南湖太南了|汉阳守树人|时装周
西北湖。
翻过很多日历,
仍然过不好2022。
/黄大头
以上就是与最实用的老黄历相关内容,是关于黄历的分享。看完最实用最准确的黄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黄历年份对照表
编史续志和纂修谱牒,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国强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构成中华历史学大厦的支柱,其中谱牒为史志之本。钟健群在《宗谱学略论》中认为:谱牒,唐代名族谱,宋代名家谱、家乘,后又称宗谱、家牒、世谱等。谱牒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亦谓编列成谱。”谱牒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吸取了包括谱牒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写成的,《史记·三代世表》云:“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自序》云:“维(夏商周)三代尚(久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之一。”
史学界认为:家谱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以补史志之阙,往往史志未备未详,或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家谱之中。被梁启超誉为“方志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则县志取之;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鲁迅先生称国史就是“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但为学术家认同,也为政要所重视。同志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类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笔者在顾问《湖塘镇志》中有也体会:湖塘老街清初以来业发展的史实,多于《萧宗谱》和《毗陵杨氏宗谱》等;上店古镇明清以来的崇文尚德底蕴,多于《恽氏家乘》和《张氏宗谱》等。在查阅和运用家谱的过程中,笔者在纪年表述、农历与公历的换算等方面有诸多疑惑,在查证有关资料且钻研梳理后略有所悟,若为孔见,权作抛砖。
一、纪年的起源
纪,在《说文·系部》载:“纪,别丝也。”段玉裁(龚自珍外祖父清文字训诂学家)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在《国语·周语上》载:“纪农谢功。”韦昭(三国史学家)注:“纪,谓综理也。”在《中国大》载: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其中时间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持续性和发生的顺序,时间也泛称年岁。所以历书的纪年就是对历史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链接历史的纽带,是提挈空间的纲索。历史的空间有了纪年就能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反之,如果没有纪年,或者纪年有误,那么历史的空间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国史、方志和家谱,将是一团乱麻、一盘散沙。
纪年的本源是原始的“结绳记事”。最早的文字出自《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墓者发现,因为是写在竹简上的史书,所以命名《竹书纪年》。中国目前最早的纪年存世之作是《史记》,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年表,是西周元年(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即为这年开始,司马迁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纪年的书籍,发现“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即黄帝以来多种纪年资料说法不一,无法确定真实的历史纪年,只有在元年之后的记载是一致的,按史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收录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就随着历史的演进渐渐湮没了,所以后来就把流传下来最早的《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为依据,确定公元前841年作为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二、纪年的种类和渊源
中国从确切纪年开始,先后有多种纪年法,主要的有帝王在位、王朝年号、天干地支、公历、国号纪年等。
帝王在位纪年(也称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开始,这年因西周厉王残暴,激起国人,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中部),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一说由大臣共伯和执政),所以称“元年”。彼时其余诸侯国则为“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此类记述法沿续到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刘恒)继位后,曾因遇非解之事而重新计元年(不是年号),史官为记述方便而分称前元、后元;其后景帝(刘启)在位间有前元、中元、后元。帝王纪年法实行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止。
王朝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前140年)开始,创年号“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此后历朝相继。记述如“汉武帝建元三年”、“唐贞观五年”、“宋咸淳五年”及“康乾盛世”等。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就有14个,明清间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外,其余都是一帝一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为其称呼,如皇帝、乾隆皇帝等。此外,年号还与干支同时纪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纪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对应一个生肖),按甲子、乙丑…依次类配至癸亥,共六十组合往复循环的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即由此出,故老人60岁俗称“花甲之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东汉以后,时行《太初历》的“太岁纪年法”渐与天象不。据《资治通鉴》载: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朝廷下令把干支纪年辅助年号纪年,作为夏历排组的具体表述,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如笔者所考恽南田家乡上店古桥石刻“岁弘治壬戌孟春吉旦”等,在全国推行后日趋完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属相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成为如今农历的传统特色和公历的重要辅助。公历与干支历间有简便换算:以公历年数,如2022减3除以10得余数为2,以2对应上述天干序之第二是乙(能整除对应末位癸),再以2022减3除以12得余数为8,以8对应地支序之第八是未(能整除对应末位亥),便可知2022年即为干支“乙未”年,但两者仅是不全等的交叉关系。
公历简称“公历”,是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中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简称“公元”,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历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公元以前的中国历史用倒推法计算。中国实际使用公历在“辛亥”以后,开始官称“西历”,如《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里的中外年度对照均称“西历”;文坛也称“西元”,如《北新活叶本文选》:“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当西元一o年”;则俗称“阳历”。成立,宣布使用公历纪年,首刊于《》日期栏:“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纪年(也称国号纪年),是成立后的纪年。清宣统三年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等人武昌,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开辟了中国历史新,史称“辛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在召开各省都督,宣布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并为了“行夏正,以顺农事,从西历,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纪年。翌日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市志》):“改用阳(公)历,以黄帝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元年元旦。”以国号纪年(具体法则同公历)替换了皇帝年号纪年,也称“国历”或“新历”,同时仍在使用夏历纪月日。1913年7月,大袁世凯批准内务总长钤“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报告(夏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次年起夏历岁首(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30日起,中国随区域扩大而逐步废止纪年改用公历。
三、中国现行纪年历法状况
上述可见,中国使用公元纪年,同时辅以传统夏历。公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会同各和无人士代表,在北平召开中国之一届全体会议,在开幕词中提议“采取和世界大多数一样的年号。”27日下午,“方案会”代表、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向大会报告:“纪年,多数代表同意采取世界大多数所用纪年——公历。”因此决议通过的第二项就是:“的纪年采用公元”,决议后执行宣布:“从现在起,…以公历,今年为一九四九年。”考虑到中华的历法传统,长期以来都是以夏历行政、干支辅助,加上文化习俗、农事指导和接受过程等因素,于是沿用“夏历及干支”辅助行政历法。1949年10月1日《》公历日期栏下同时表注:“夏历己丑年八月初十”字样,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把夏历正月初一称“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后来把“夏历”改称“农历”,是1968年元旦《》首易其名,延续至今(早有其名,笔者曾见过《一九六三年农历》的历书)。近百年来,农历有多种称谓:如时的《汉口日报》、《东北日报》等称“阴历”;《日报》、《群众日报》(陕北)等称“旧历”;宋教仁主张以黄帝即位年为元年,把西元1904年推算为黄帝四六零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采用此纪,所以有“黄历”之称。按此算,公元2022年是第4711个黄帝历年。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称为年(对其科学的理解应该在“日心说”之后,近似等于回归年),故又称“太阳历”、“阳历”。由于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2月为28天(该年为365天),把余数在第4年凑成一天(多余的百年少闰一次)置于闰年2月,所以闰年2月为29天(该年为366天)。所以公历年能被4整除的年分就称“公历闰年”,如2012年、2022年等。
我国的农历,自古就以月亮望朔(圆缺)周期为月,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日,古称月亮为太阴,故谓“阴历”,又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年,实质该称合历法(干支和节气即其阳历成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9.53天,为了协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古人采用了“19年7闰”的,即在19个农历年中在7个年份里加一个闰月,有闰月之年也称闰年,其余称平年。因此闰年就有383天~385天,平年只有353天~355天。如:农历甲午马年(闰九月)从公历2022年1月31日始,至2022年2月18日止,计384天;农历乙未羊年(平)从公历2022年2月19日始,至2022年2月7日止,计354天。
由于我国公历农历的同时使用,公历的365、366天,与农历的353、354、355、383、384、385天形成交叉关系(偶然也有关系),《逻辑学》称之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因此为了保证两个历年之间对照换算的准确性,弄清楚其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必要。
四、公历与农历之间分合相兼的年度关系
在成立(1912年)前,都是用帝王在位纪年和王朝纪年,同时辅以干支纪年的农历法,将公历引进后,特别是有关重大或历史名人生卒年表等,就产生了古今对照的推算和现代纪年的表述问题,尤其是年关前后的月日更易搞错。目前的年历、月历上都标有干支纪年,如2022年农历甲午年、2022年农历乙未年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有些近期续家谱里也附有同类的纪年对照表(例如武进图书馆现存的近300部新谱中就有20余部设置了对照表),然而上述对照表只能反映公农两个年度的重合部分,具体到月日时就会“阴差阳错”,使人一头雾水。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公历年着前个农历年末的一个多月,和后个农历前十个多月。如公元2022年对照农历是乙未年,其实从元旦至2月18日,是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月底的49天;而2月19日才是乙未年正月初一,到12月31日只是乙未年十一月廿一,其后的38天又到2022丙申年去了。如岳飞被害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廿九”,纪年表对照绍兴辛酉年是公元1141年,所以有的资料误注岳飞生卒为1103—1141年,有的则写成“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腊月廿九”等,其实“绍兴辛酉十二月廿九”已经跨出了1141年,延续至公历次年初,所以岳飞农历被害日对应“公元1142年1月27日”。
有时公历年会跨三个农历年。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把十二月定为正月)天凤四年丁丑十二月廿五,至1月5日的5天是丁丑年;1月6日始是天凤五年戊寅正月初一;12月27日始又是天凤六年,至12月31日的5天即是己卯年。就是说,公元18年里除了农历戊寅的全年外,还了戊寅年前后的丁丑、己卯两年的各5天。
个别还有公历、农历年首同日,如公元13年1月1日即王莽始建国五年癸酉正月初一。若是农历平年,次年岁首会在公历年末出现;若遇闰年,农历年末会延至公历次年初。
以上三种情况里,遇到农历闰年,一个公历年里就有两个相同的农历月;若是平年一个公历年历就有9—12个相同的农历日。例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绪壬辰十一月十四,同年12月31日是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廿四,期间就有十一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等11个同名月日,即出生于该年十一月十九,据叶子龙等人查阅《韶山四修族谱》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对照公历,是年末的十一月十九,由此核定毛的生日为公历1893年 12月26日,于是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后来公众所知其确切的生日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两历间复杂的交叉关系,决定了现代纂编正史、方志和家谱严密精的必然要求,纪年表述不严密,历法换算就不会精准,史料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纪年有关内容的表述
纪年的表述主要是时间,时间体现于数字。自西历传进中国后,曾有多种表述,如“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等,为了统一数字的用法,语言文字工作会等7个单位,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了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2011年又更新标准。按其要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数字,如:公元前841年、20世纪80年代、公元2022年4月12日等;非公历纪年则用汉字数码,如: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廿六、念三年十月六日等。在竖排时(如家谱等)公历可以用汉字表述,但应定义明晰。
目前用纪年的更大单位是世纪。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通常把公元1年到100年底称为一世纪,从可被100整除的后一年始为下一个世纪,如2001年即为21世纪(或说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按此定义,2000年则为21世纪的之一年)。次于世纪的以10年为计,称“年代”,相约成俗把2001年—2022年称为21世纪初,2022年始称20年代,以此类推。次于年代的为年、月、日、时,俗称岁月、年月、日期等。历史上还把1840年战争前称“古代”,其后至1919年“”称近代,继其后至1949年成立称“现代”,再其后称“当代”。
公历用数字表述简单明晰,如公元2022年4月12日(“日”俗称“号”)。农历通常用汉字(及干支)表述,每年把十二(闰年多出的月,随同前个月)个月四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分;每月以上、中、下分三旬;上旬从初一至初十,中旬从十一至二十(或廿、卄,鲁迅诗:“卄年居上海”);下旬从廿一(廿大写为“念”,如民时《日报》用“念四日”)至三十(或卅,如民时《黄海日报》用“卅六年”);每天以地支为名分十二个时辰。明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始入中国,世人称钟表点数为小时也称点,称时辰为大时,今大时之名已被淡。时辰日首子时,相当于今时间23时至次日1时,丑时为1时至3时,以此类推,时间比地支时辰晚1个小时交日,在月末、年末之时就有月、年之差。
农历年以半个月左右为期,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其中上半月的称节气(简称节)、下半月的称中气(简称气),西汉《淮南子》所载廿四节名序即与此相同。唐高宗时李淳风所编《麟德历》规定,置闰时以没有中气的月为前个月的闰月。延续至今,例如2022年农历九月,后个月仅有节气立冬,没有小雪中气,就定其为闰九月。节气基本对应于公历某日期,以天象指导农务,此为农历沿用各朝且盛于之缘由,亦为“农历”名称之。其中立春节气相传原先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岁首的确定。干支纪年初以立春为岁首,历史上曾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故也称其为春节,但在夏历闰年之时,年初年末都逢立春节气,此即上文提及的“两头春”之乱,汉武帝拨乱反正,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确立“夏正”,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两千余年来,行政及习俗都已认同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处于从属辅助地位的干支纪年,以及按十二地支所对应动物属相的生肖,亦随“夏正”更年,这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等均有记载,以来的资料更为翔实,史、志、谱及执政等均以此为记。而被司马迁认为“使人拘而多畏”的历代占卦吉凶、卜测宜忌、八字算命的们,仍在以立春为年首行道,沭阳籍研究专家秦伦诗,在他2013年纂编的《易学指掌万年历》中坚持认为:“农历必须到立春节才能算第二年的开始。如2004年…立春以后才能算甲申年。”窃以为,秦先生的观点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之一说尚可,而让世人“必须”改变两千余年来顺应发展的既成世俗,似颇无稽。
简称和省略。公历纪年形式具有惟一的特征,所以“公元”两字,目前除严格的公政文书外,大多都已省略;必要时“年月日”也可省略,在数码之中用顿号间隔,如时的《世界知识》即用“一九四六、五、二三”;公元前可简称“前×年”。公历农历合用时,如公元2022年4月12日农历乙未年二月二十四日,可简化为:2022年4月12日乙未二月廿四。可简称“×年、民×年、民时”。成立,是历史的里程碑,使用频率特别高,在一届会议定国名时,建国会代表黄炎培等提议用“”为简称,李达(一大代表)提议用“中国”为简称,被多数代表所否定,而作为地理概念,目前中外都在用“中国”为简称;也有人建议以“”为简称,用“成立前、后”替代带色彩的“前、后”,或“新中国成立前、后”,笔者认为,此应于凡例中表明。也可运用中性词“鼎革”,表达改朝换代之意,例如《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当曾大父葬时,正际鼎革,四方之乱未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
六、数历合用时的科学表述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元易历,例如夏朝定孟喜月(元月)为正的夏历、商朝定腊月(十二月)为正的殷历、周朝定冬月(十一月)为正的周历、秦统一中国后建阳春月(十月)为正,汉武帝始采用夏历(后章帝始配以干支纪年)延续至清末。废年号改用国号纪年,月日排序同西历(实为同历异名),虽然行政均换新历表述,但是一时难改旧俗,在国号纪年的同时还在用夏历纪月日,如“二十五十二月廿五”。由此开始,对日期的表述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由于公历与农历间有前述的三种交叉情况,致使当代史志谱,尤其是续修家谱中,往往产生歧义。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值得探讨。
一是年度的对照换算。纪年与公历纪年异名同历,加1911就是精确的公历日期。而公历农历的日期对照,目前的只表述到年度,例如公元2022年通常对应为农历乙未年,其实2022年精确对应的日期是“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乙未年十一月廿一”,而乙未年对应的是“公元2022年2月19日至2022年2月7日”。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版对照表只能权作参考。
二是有序表述。通常记述当代的人物或,公历在前农历括注于后,以前的农历在前公历括注于后,例如《晋陵樟村陆氏宗谱》所记“1952年6月25日(壬辰闰五月初四),宣统元年己酉十月十二(1909年11月24日)”。
三是统一表述。例如“二十、廿、卄、念”等通用字词或名称,同文该统一为宜,而如《毗陵前坟荡张氏宗谱》所记“道光廿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如《毗陵谢氏宗谱》所记二十五世寅清“…女一适上垫恽学乾迁居上店。”(上店、上垫为同地异名)就欠妥。
四是精确表述。目的是免生歧义误导后人。有些老谱只用年号纪年易生误差,如世恩堂《张氏宗谱》所记张惠言(常州词派创始人)生日,本为乾隆二十六年,由于木刻不清,继修时被误为一十六年,丁亥再修时演化为乾隆十六年,笔者考其世系时曾多经曲折。当代新谱(包括有些),往往是公历纪年农历纪月日,例如《省庄韩氏宗谱》: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又八月十一日生”;另一种是在公历的年月之间加置干支,如《恽氏家乘》记恽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杰出战士)“一九七八年戊午十二月十日在宁病逝”。前例若无“又”字,就会被误作公历八月十一日;后例常会被认作农历十二月十日。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形式。
笔者认为,避免歧义或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统一表述方式并在凡例中说明,例如公历用数、农历用中文数,以及其它的简称、省略等项。其次如上述《晋陵樟村陆氏宗谱》那样公历、农历分别表述。再次是前的年号加干支纪年,不必画蛇添足换算括注公历年;后的注意农历十一月上旬后的日期,若在公历次年的要作括注,如上述后例可改成“恽逸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在宁病逝”(注:有说在次日凌晨逝)、上述前例可改为“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又八月十一)生”才对;又如《小留徐氏宗谱》载壮乐天(、民进常务副徐伯昕生母)“卒三十一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即夏历十一月”,“壬午”两字应于夏历后之后;再如“1904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对照后改成“1905年1月24日(甲辰十二月十九)”才无歧义。
七、参考资料的选择和编制。
查阅资料的选择也有讲究,有高科技的工具就能事半功倍。目前书店或图书馆有多种历书,除上述秦伦诗著的外,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由王平辉编著的2009年8月版《新编中华民俗万年历》,由樊岚岚编著的2022年1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中华传统万年历》等。笔者推荐由郭世辈、张正祥所编2002年11月版《万年历》,特点是公历对照古代各历日期时,在干支表后附有公历12月31日所对应农历年的月日,从而可以推算农历年延续至次年的日期,例如2022年12月31日(甲午十一月初十)。
另外,在互联上有多种电子版万年历可以查阅。笔者常用的是《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其特点:一是操作简易,只要在拟查的年月框内点上数即清;二是信息宽容,纵向可达前后任何年月日,横向基本涵盖有关内容;三是现实客观,其自注声明:吉凶、宜忌等“无科学依据”。
在正史、方志、家谱文后附编纪年对照表,可便利读者查阅比对,值得推广。建议按上述郭、张所编的《万年历》那样,在公历年度后增一栏,即公历12月31日对应农历的月日(应在凡例说明),就可避免两历间的交叉而产生误解。
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以上就是与老黄历年份对照表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生肖与年份对照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