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就像给一对新人说媒,讲究门当户对,更要锦上添花。人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的灵魂。配得好,文章先成功一半。但要配得好看,配得高级,这里头门道可深了。
别“硬凑”,讲究“适配”
现在大家流行“CP感”,这词用在上一样奏效。两个名字杵在那儿,读者第一眼就得觉得“有戏”,这戏可以是火花四溅,也可以是相爱相杀,总之得有故事感。
举个例子,“张三 李四 恩怨情仇三十年”,直接,粗暴,但效果往往不佳。缺少了想象空间,更像是流水账。换个说法,“张三李四:一场横跨三十年的意难平”,瞬间就有了“嗑CP”的味道,意难平,直接戳中痛点,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适配,不仅仅指名字本身的和谐,更在于它与文章主题的契合度。如果文章讲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合作,“钱学森 袁隆平:中国脊梁的双子星”,这种配对就非常恰当,既体现了两位科学家的地位,又暗示了他们对中国的重要贡献,让读者立刻明白文章的大方向。
反之,如果硬凑,就容易出现“车祸现场”。比如一篇讲A公司和B公司竞争的文章,起“马云 马化腾 世纪之战”,虽然自带流量,但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两位大佬亲自下场,如果文章内容并非如此,就会造成阅读预期和实际内容的偏差,引发读者反感,最终得不偿失。这就是典型的“党”,看似吸睛,实则伤人。
玩转“梗”,让名字活起来
网络时代,梗文化盛行。巧妙地运用“梗”,能让瞬间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要注意,玩梗要适度,更要与文章主题相关,避免为了玩梗而玩梗,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比如,如果文章讲的是两位程序员之间的爱恨情仇,可以考虑“张三 李四:Bug一般的爱情故事”。“Bug”是程序员圈子的常用语,用在这里既贴合文章主题,又自带幽默感,让人会心一笑。
再比如,如果文章讲的是两位商界大佬的“神仙打架”,可以考虑“王健林 许家印:大佬们的神仙爱情(不是)”。“神仙爱情”是网络流行语,用在这里既反讽了两位大佬的竞争关系,又增添了的趣味性,让人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
玩梗也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低俗化、过度娱乐化。要根据文章的整体风格和目标读者群体,选择合适的“梗”,做到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化用“典”,提升格调
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适当引用古典文化中的典故、诗词、成语,能瞬间提升的格调,彰显文化底蕴,让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比如,如果文章讲的是两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可以考虑“李白 杜甫:高山流水遇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是知己难求的象征,用在这里既体现了两位艺术家的才华,又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再比如,如果文章讲的是两位英雄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可以考虑“项羽 刘邦: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出自《三国演义》,是英雄相惜,却又不得不兵戎相见的无奈,用在这里既体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实力,又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需要注意的是,化用典故要准确,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曲解原意。要深入理解典故的内涵,将其与文章主题完美结合,做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
现代暗语,巧妙点睛
现代社会,互联网语言层出不穷。“yyds”、“YYDS”、“绝绝子”、“emo”等网络热词,以及一些流行的缩写,巧妙运用,能让更具时代感,更容易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
但与玩梗类似,使用现代暗语也要适度,要避免过度滥用,更要避免与文章主题不符,造成格格不入的感觉。
例如,如果文章讲的是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惊艳众人,可以考虑“张三:YYDS!设计界又添一猛将”。“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用在这里既表达了对设计师作品的赞美,又符合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又比如,如果文章讲的是一位年轻创业者的奋斗故事,可以考虑“李四:拒绝emo,用实力证明自己”。“emo”是情绪化的缩写,用在这里既体现了年轻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又表达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也是最重要的,别忘记“流量密码”
说白了,流量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再漂亮,没人看,也是白搭。
流量密码是什么?无非就是抓眼球,勾起好奇心,让读者忍不住想点进去。
在人名配对的基础上,要学会制造悬念,设置冲突,挖掘背后的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让本身就成为一则精彩的“预告片”。
人名配对,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要掌握好“适配”、“梗”、“典”、“暗语”这四大法宝,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赢得读者的青睐。记住,好的,是文章成功的第一步。希望大家都能写出既有内涵,又有流量的,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